
北京宏城利科技有限公司CEO 马臣
比发现新能源“石”更加离奇的事!
(马臣在合伙人内部群发表的讲话摘编)
【内容提示】有太多的朋友都问过同我一个问题,他们说:一切新科技的诞生都有技术上漫长年代的积累,然后才爆发出新发明和产品。比如说,在电灯和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其实电力早已经被发现一百多年了,而且电磁技术也已经很成熟。世界上绝不会突然间凭空冒出来一个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这些新技术或新产品问世之前,一定有很多前兆已经出现。
可是,为什么新能源“石”却没有任何存在的迹象?为什么截止到目前没有任何人看到过与之相关的报道,或者与之相关的技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对此,老马回答如下——
新能源“石”自古就有,怎么能说毫无存在迹象哪呢?事实上与新能源“石”相关的要素不但早就存在,而且遍地都是,大家对其耳熟能详,但却熟视无睹。至于人们为什么至今都没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是因为,你们根本就没往新能源这方面去想。
就好像电力自古有之,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四十多万年,我们的祖先仰望苍天看了四十多万年闪电,但是直到1860年代梅乌奇把电话发明出来之前,根本没人往电力可以传递声音这方面去想,道理是一样的。
新能源“石”绝不是凭空蹦出来的稀奇物件,它也绝不是突然从天庭上掉落下来的钻石,就那么一粒还恰巧砸我头上了。新能源“石”早而有之,大量的要素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大家都不往那方面想,所以它就一直没出现。而现在,我第一个发现了它新能源“石”的存在,人们就大惊小怪,高呼反常规,说我骗人。
这种局面,跟我三十年前创作出手绣工艺图书《红楼梦》的情景如出一辙。
你们听说过我主持创作的大型工艺珍品“绣书红楼梦”没有?在三十年前,我因为创作了这部被称为“艺术奇葩”和“国粹珍宝”的超级巨著而一炮打响,走红海内外。
而我创作手绣工艺巨著《红楼梦》的过程,远比我发现新能源“石”更加离奇,更加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因为,我发现新能源“石”,多多少少还跟我的工作经历和职业特长有点关系,而我主持创作手绣巨著《红楼梦》,不论从任何方面讲,包括我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环境,全都差着十万八千里,根本不挨边!。

手工绣制的大型国宝奇书《红楼梦》样书
朋友们都知道,我于1963年出生在辽宁省,至今户籍地仍然是沈阳市。八十年代初,我二十岁的时候,到工厂里上班,最初几年在运输队当工人,说句糙话,就是装卸工,干体力活的臭苦力。后来又在工厂车间里当技工,你能想象到的几乎一切工人岗位,我几乎全干过。
众所周知,辽宁省是首屈一指的重工业大省,而沈阳又是名冠全球的机械制造业基地。辽宁也好,沈阳也好,除了工业还是工业,想要别的,对不起,真没有。尤其跟轻工业和文化业,更不沾边。
差不多三十年前,也就是小平南巡那年,我搞了一件大事情,就是用手绣工艺绣了一部《红楼梦》。十几年前古哥没离开中国时,搜“绣书红楼梦”,会有十万多条链接,全是大篇幅报道,海内外各种文字,篇篇都有我的照片。现在古哥没有了,百度上几乎搜不到了。因为百度搞竞价排名,没人为“绣书红楼梦”出钱,所以很难搜到了。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而绣品是中华文明的奇宝,中国手绣有上千年历史,中国绣品誉满全球。红楼梦和手绣工艺是中国民族文化压箱底的珍宝,全世界文化界提起这两样东西无人不知。
但是,在红楼梦问世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从来就没人想到过,用手绣工艺绣一部红楼梦。为什么没人想到呢?全中国搞绣品的人数不胜数,搞红楼梦研究的文化人遍布全球,用中国的国粹工艺绣一部红楼梦将价值连城,但是为什么就没人做这事呢?

沈阳日报为绣书《红楼梦》发布的报道
实话说,这问题真的不太好回答。江南搞绣品的那些高手们,可能从来不缺活干吧,无需动脑子想太多,只要绣出什么门帘床单枕头套就不愁卖,所以没必要想别的。就好像我经常说的,为什么今天中科院的那么多科学家们不去发明新能源“石”呢?就因为他们有国家养着,衣食无忧,根本无需动脑子想别的。
并且,万一动脑子动错了,搞出麻烦来,丢了中科院的饭碗,一辈子就完蛋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话对吧?
综上所讲,过去两百年来,尽管中国绣品那么牛逼,尽管红楼梦名扬四海,但从未有人想到过用手绣工艺绣出一部红楼梦来。而更加荒唐的是,这事最后让一个与绣品和红楼梦研究的学术界都完全不挨边的人给做了。而做这事的人居然出自重工业基地的沈阳,一个从最开始就在工厂里当体力工作者的工人师傅。
不论是辽宁省,还是沈阳市,还有做这事的人,全都挂着重工业和制造业的标签,没一样跟绣品有关,更没一样跟红楼梦有关。
而绣出世界文化史上第一部手绣工艺巨著“红楼梦”的人,就是我。沈阳市某工厂的一名下岗工人。

手绣女工绣制《红楼梦》的工作场景
按理说,用手绣工艺绣出一部红楼梦来,做这事的人不管是谁,也绝对不应该是我。因为我的经历,我的所学,我的工作,我的身份,与绣品和红楼梦从无交集,没任何关系。说我是门外汉都是夸我,准确的讲,应该是棒槌。
1992年夏季,我说服了一位做水泵起家的农民企业家,给我投资了五万元(后来追加到十五万元),我找了一帮工厂里下岗的女工,租了一间民房,绣红楼梦。我们所有人都没接触过绣品,所有人都没读过红楼梦。所有女工全都五大三粗,干电焊的,干食堂的,卖青菜的,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人干绣品。东北,哪有绣品啊?开什么玩笑。
至于那位农民企业家,没上过学。他最初听我说红楼梦,以为我要搞建筑,盖一座红色的楼。他完全是被我缠得没办法,为了打发我走,再加上也不在乎几万块钱,所以才投给了我第一笔钱。
我就是这样,把一群水泊梁山流落到民间的好汉们组织了起来,从一针一线学起,绣《红楼梦》。
长话短说,我花了两年多时间,差不多快三年,把这事做成了。最初是沈阳日报给我发了个头版,但是没啥反响。东北人谈工业可以,至于手绣一部红楼梦,那是啥玩愣啊?没人懂,也没人在意。

手绣女工绣制《红楼梦》的工作场景
但是,很快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寻迹而来,敲开了我的房门。他如获至宝般的给手绣出来的红楼梦拍了很多卷胶卷,然后发了一个国际通稿。我,一位工厂失业出来的车间工人,从此一炮走红。
简单扼要的说,市长我见到了。省委书记我也见到了。可不得了!海内外各种报纸还有电台电视台以及书刊杂志对我的报道难以计数,包括央视,都报道了。一开始我还收集报样,海内外的,摞起来一米多高,后来不收了,因为太多了,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没兴趣了。
1995年元宵节,辽宁电视台专门给我搞了一台元宵晚会,主题是“红楼绣春”,从北京请来陈晓旭(林妹妹)做主持人。我就是这样认识的陈晓旭,同时也认识了新华社的几个记者和编辑,他们都是我铭记一生的大恩人。
……

新华社为绣书《红楼梦》发布的新闻通稿
话题回到新能源“石”上面,我之所以发现了“石”,这个事情其实这是我搞出绣书《红楼梦》这种离奇故事的原封不动的翻版,仍然是老剧本,一个字都没改!
手绣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有上千年历史了,对不对?而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它诞生两百多年了,对不对?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绣品特牛逼,全世界也都知道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叫红楼梦,对不对?这些要素早就有之,绝非一夜之间从地缝里蹦出来的,对不对?手绣+名著=世间珍宝,把二者捏合在一起,奇迹就诞生了,对不对?
连文盲都明白,用手绣工艺绣出一部红楼梦来,肯定赚大钱。但是,千百年来,全中国那么多绣工,到江南去看看,遍地绣坊,大师无数,怎么就没一个人想到过要绣出一部红楼梦来轰动世界呢?
还有全中国那么多满腹经纶的红学家,世界各国也有很多红学家,他们全都是研究中华文明的大师级人物了,哪个不是聪明过人?怎么就把绣一部红楼梦这种特牛逼的事,特有面子的事,特千古留名的事,留给我这个从小到大都在重工业区讨生活,从未摸过绣品也没看过红楼梦的运输队装卸工人了呢?
其实说起来,原因很令人啼笑皆非。真就没有太深奥的道理,只是因为我想到了,然后我就去做了。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翻一下当时的报纸看看,嘲笑我的人太多了,但是我毫不在意,勇敢的去做了,然后我就成功了!

“总比别人多想一些!”这是我成功的原因
而那些比我厉害很多的人,他们或许不是没想到,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没一个人想到呢?但是,他们也许想到过,却没去做。所以,机会就落在了我手里,奇迹被我创造了。
就这么点事,很复杂吗?
不要总是这样。我干出了一部手绣红楼梦轰动了世界,然后大家全都说怎么凭空蹦出来这么个人?这会我弄出了新能源“石”,然后你们又说怎么又凭空蹦出来一个新能源?
那么多“石”就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自己眼拙,脑子笨,什么都看不到,怨我吗?
同样的道理,绣品就摆在那,红楼梦也摆在那,你们不去做,我去做了,我成功了,怨我吗?
我早说过,把三千万元人民币拍在我面前,我当着大家面在电脑上搜索几个词汇,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成千上万。但是从来就没人给我拿出钱来,却整天都有人问我为啥凭空蹦出来个新能源“石”,你们知不知道这让我有多烦?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会动,但是别人不会。

新能源“石”将深刻的改变世界
“总比别人多想一些!”我唯一愧疚的,就是这一点。
就这样。
祝大家春季快乐,好运常在!
北京宏城利科技有限公司CEO 马臣
2021年3月6日 于北京。

(本网页上有些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原作者不详,版权未知,此处仅做参考使用,与本网页文字内容无关,特此声明)